独自在悉尼

最终7月20号这一天还是到了。

清晨五点多梦境中恍惚觉得有人在我身边,睁开眼看到的场景是:老婆红着眼圈注视着我。我明白她此时此刻的心情,我们在今年2月一起踏上这块南半球最大的大陆,一起度过了在这里最艰难的几个月,到了一切都就绪,生活步入正轨的时候她却不得不离开我回到国,直到宝宝们的降生我才能回去短暂相距。然后,过不了几天又要回澳洲,和两个宝宝们分开大半年。这对一个受传统中国教育影响的女人来说,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去Stamford Hotel接完老爸老妈之后直奔机场。一路上还算很顺利,交通状况很好。

8点多,送他们进安检,拥抱道别,老婆又忍不住哭了,尽管我有思想准备,在影视剧中也看惯了这种离别的情景,但是亲身经历还是有点抑制不住。好在,我知道此时此刻,我不该流泪…

独自一人走出Kingsford Smith机场,整个人就像丢了魂。不知道去干什么好了,我知道,这十个月对我来说绝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十个月而已。今天就好好休息一下,这个礼拜我想我真的累了。

关于在哪里生这件事,一直以来我想了很多,在让老婆在这里生和回去生之间摇摆不定。最终还是决定让她回去了,这个决定可能有些残忍,但是不管是短期还是长远来看都是利大于弊的。

  • 澳洲的医疗制度足以让娇生惯养的80后中国女人发疯,绝非常人所能承受。且对于产后恢复不利,N个过来人告诫我:回去比较好,在这里坐月子比较惨!
  • 如果在这里生,我们又需要重新找至少二室一厅的房子,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和有两个宝宝以及他们父母的人同住。但是现在悉尼的租房市场,要自己take非常麻烦,需要自己买家具,真的折腾怕了。还有就是要和新老留学生大军抢房子,汗,今年整个澳洲估计能达到8-9万中国留学生吧。中国留学生几乎占了澳洲所有留学生总数的一半!
  • 目前的我们是457工作签证,缴着几乎最高的税率,却什么福利都没有。所以就经济层面来说,在这里生孩子的话,15k-20k AU$是必须的,该死的第三方医疗保险对生孩子这个项目有12个月等待期。另外两个娃总共10k AU$的Baby Bonus也没有了。回上海的话,应该至少还能拿到15k CNY的生育金。
  • 在这里生,由于是2个,双方老妈必然得长期在这里照顾。而且中间还得回去办那中国传统酒席,麻烦。还是留在国内到1岁再带出来比较合理,到那时候该有的都有了。
  • 本来老婆是可以陪我到8月中旬再回去的,但是由于是twins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提前了,并且我老爸老妈不放心还特地来接她,她是俺家当之无愧的VIP啊。其实,他们不曾知他们这样仓促的过来是好心办坏事,把我们累得够呛,他们自己累个半死,也没能好好玩。但是无论如何,他们的心意我们明白。

这10个月,我有很多事情要做。

  1. 考NSW驾照,驾照可以当ID用,没有Driver License在这里很麻烦。通过Knowledge Test和Road test 即可。要花时间把那个交规看熟,路考对我来说已经没有难度了。
  2. 把IELTS考掉,同事说我直接去考应该就可以拿6.5^,但是为了稳妥,还是要准备一下。很快申请PR和读Master都需要用。
  3. 准备材料申请PR,要尽快搞定。
  4. 07-08的退税,第一次不太懂这里的退税制度,要找个accountant帮我料理,估计可以退不少:)
  5. 研究公司福利,不好好利用福利就是一种浪费。但是什么都要自己去挖掘和研究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公司,一切self-service。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你你能得到什么福利,只有你研究之后去问别人,才有机会。
  6. 找HR了解一下Career Development,看看什么时候转型,转型需要什么。
  7. 一大堆东西要学:-(

短短4天的相聚,老爸老妈和我们谈了很多。我意识到,家庭和亲情对我来说要比个人的荣誉和成就重要的多,我知道必要的时候该舍弃什么。这是父母在身边所没有体会到的,所以我很珍惜这短暂的相聚。其实我们原先的想法是很自私的,只考虑到我们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。却没有考虑过4个老人将来在这里生活将会遇到的种种问题,到老了还要跟着我们折腾,背井离乡。我不得不重新修改我原先设计的蓝图。

老爸老妈是极力鼓励我们奋斗数年,赚钱回国花的。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,在这里白手起家当然可以,但是很累也没有必要。不要在这个国家当房奴,这里的银行都是吸血鬼。父母给我们在国内创造了很好的基础,完全可以在这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而不是重新盖楼。还有考虑到以后孩子的教育问题,还有以前的一切一切社会关系和朋友圈等等等等,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。我承认,他们说的有道理。所以,我现在也不是一定要留下了,再过四年之后,拿好该拿的东西,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再看吧。

从今天开始,10个月,整整300天。我会独自一人在一个叫雪梨的南半球城市,工作和生活,为了我们的未来,还有我们的蓝图而奋斗。离开了另一半,同时也是我们家的消费中坚力量(我自己也是-_-),后勤总管,孩子们他妈(角色越来越多了,人生似乎就是一个不停的角色变换的过程)我不知道”家”会变成什么样子。但是我会努力自己的生存能力:)

我很期待11月的上海之旅。Anyway, think BIG while I am still SMALL.

Make the best use of what is in your power, and take the rest as it happens.